专家评析:2012年高考试题
语文 抒发真情实感 贴近现实生活
落实《考试说明》目标,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应用,关注生活,倡导正确的价值观
■李震(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)
今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体现了“稳中有变、变中创新”的原则,体现了新课标的内容和课改精神,材料选择、测量目标、试题编制和价值导向都体现出语文味和文化味。如对古诗文的鉴赏评价选用晚唐温庭筠的《梦江南·千万恨》,突破了“进取”“励志”层面上的所谓“阳光题”,侧重考生的审美感受,这是一个重要突破。
从整体上看,一是保持选文内容的多样化。有展示人物优秀品质的,有怀人的,有歌颂人性美的,有论述笑的价值的。二是注意突出文体特征。从体裁上来看,涉及人物传记、古代诗词、小说和随笔。三是适当照顾考生的不同认知风格和阅读兴趣。这就说明,命题的基本思路和目的要求均未改变,题量、题型基本未变。今年试卷在选材使用的语料上更加注重感情层面,强调真情实感,更加贴近生活。
注重落实《考试说明》测试目标。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《考试说明》中提出考查考生识记、理解、分析综合、鉴赏评价、表达应用和探究6种能力,具体表现为6个层级。在阅读题中,既有“点”的落实,又有发挥的空间,体现了高考语文试卷的选拔性应有的区分度。如古诗文体现“浅易”原则,去年选用了杜甫的诗,今年选用了温庭筠的《梦江南·千万恨》,浅显易懂,基本上没有阅读障碍。3道题分别从情感(“恨”)、形象(“孤独寂寞、自哀自怜的主人公”)和表达技巧(“借景抒情”)设问。完全符合《考试说明》中的测试目标:“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、语言和表达技巧”。设题不枝不蔓,指向明确。
文学文本阅读题,2011年题料选用宗璞长篇小说《西征记》节选《这是你的战争》,2012年题料选用师陀的抒情性小说《邮差先生》。两者设题比较,可以看到今年语文测试目标的落实集中在社会环境的作用、主人公性格、作品主题3个方面,扣住了小说的要素,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语文考查的要素,落实了测试目标。
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应用。从语用题来看,基础知识难度不高,侧重于应用。从语言文字运用4道题来看,第1题“读音”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,本着字不离词的原则,所选的字又是在“常用”范围内。第2题“成语运用”,编制的题目紧紧扣住“具体语境中的意义”,茅盾和冰心两位文学大家又是考生非常熟悉的人物,所以理解起来得心应手;和去年找出没有错误的一组,主要是从错别字入手相比,更体现了语用的意义。从“改”到“用”,语境中选项的新题型更加体现了语文味。第3题和去年一样都是考查“提炼内容、概括语意”的能力,但和去年设题相比,今年要求以“平实的语言”表述深层含意,更注重测试考生的思维潜能。第4题“看图说话”是一大亮点,以语言表达视觉形象,设置了一个“非文本情境”,这对“读图”时代的考生来说,无疑是有新意的导向。
关注生活。关注生活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,也是高考语文应该体现的重要导向。试卷进一步强化了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,鲜明地体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、用语文的命题思路。从语用题来看,考题的语料大都来自生活,如第1题中的编辑、冠名权、储蓄、拍摄、处方药、忏悔、度假村、软着陆等,都是来自考生平时用语中容易读错的,以此来命题,体现了语言文字的实用性。
“看图说话”一题,画面上父亲抱着孩子站在“是”的地界上,而孩子往“非”的地界上伸手,说:“爸爸,我要……”而爸爸则一脚踏到“非”的一边,说:“好,爸爸听你的!”孩子的话还没有说完,爸爸的话后则是一个感叹号。这正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:家长在满足孩子的要求时,常常越过是非的底线。这种内容,命题者让考生观察思考后作出判断,写出“合适”的一句话,写话就是针对生活现象发表见解和看法,就是语言运用;同时,写出的话也就体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。这真是一道绝妙的语言运用题。
倡导正确的价值导向。江苏卷命题者似乎钟情于唐宋八大家的作品。去年文言文阅读是文人史传路数,选了苏轼的《陈公弼传》,今年选了苏辙的《伯父墓表》。文中讲苏涣颖悟好学,行中规矩;不媚权贵,不枉法趋势;为政极宽,用法必当。这些传统的优秀品质和优秀美德,对考生会起到人生导向的作用。
《邮差先生》一文描写了平静恬淡、人际关系友善和生活节奏舒缓的小城环境,着力刻画了一个经历平常、性格平和、行事从容的“邮差先生”形象,也正是我国劳动人民善良仁厚、尽心尽职的传统美德的表现。
论述类文本题选用了英国作家弗吉尼亚·伍尔夫的《笑的价值》,阅读的难度和去年鲁迅的《捧与挖》差不多。但这篇出自世界三大意识流小说作家之一伍尔夫之手的随笔,也折射出作者繁纷的思绪,观点的新颖性、论证的逻辑性、语言的幽默性,以及对现实的独特思考,无疑开阔了考生的文化视野。
来源:中国教育新闻网—中国教育报